[摘要]目前已經有多重手段來替代域名輸入,包括搜索引擎、導航網站等,“.網址”域名不是剛需。
網友“木生”:
看到媒體報道稱,在近日召開的全球第50屆ICANN(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)大會上,新通用頂級域名“.網址”受到各方關注,目前已經寫入互聯網根域,即將開放注冊。這一域名能發展起來嗎?
騰訊科技:
域名領域曾經是.com一家獨大的局面,對于中國等非英語國家來說,輸入英文域名存在一定的困難,各國從方便網民輸入以及推廣本國文化等角度考量,積極推動本國域名體系的發展。
互聯網名稱和數字地址分配機構(ICANN)于2009年宣布,網址只能用拉丁字母的時代結束,網民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來輸入完整的互聯網網址,包括中文、日語、韓語、阿拉伯語等。
“.網址”域名與“.中國”域名均是這一潮流的產物,不過參考“.中國”域名的發展情況來看,“.網址”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。
一、現有域名體系已經非常成熟
.com域名經過多年的發展,已經非常成熟,也是國內大多數網站的必選?!?網址”域名并不是企業的剛需,至多作為現有域名體系的補充而存在。
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,其常用的網址數量有限,輸入上的困難并不明顯?!?網址”可以作為個人的個性化網址而存在,對于企業來講,意義并不大。
二、訪問互聯網并不一定要輸入域名
目前已經有多重手段來替代域名輸入,包括搜索引擎、導航網站等。
百度、谷歌(微博)、搜狗等搜索引擎已經成為用戶接入互聯網的首選。假如要進入某家網站,可以直接在搜索框輸入企業名稱,搜索引擎來實現導入,并非必須要知道.com域名。
此外,用戶經常訪問的網址數量有限,使用導航網站基本可以覆蓋。設置某家導航網站作為默認主頁,問題基本上都可以解決。
三、域名輸入要求比較“死板”
假如要通過輸入中文域名來搜索某家網站,需要對域名本身有比較準確的記憶?;ヂ摼W網址體系規模非常龐大,要避免出現域名的重復,會對域名輸入有較高的要求。而且在輸入域名的辨識性上,中文不一定比英文字母更加有效。
同時企業也必須對域名體系進行更多的設計,把來自用戶的諸多需求都考慮進去,防止出現網友輸入而找不到網址或者找錯網址的情況,這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件“麻煩事”。
四、域名輸入需要瀏覽器的“配合”
中文域名要普及,首先要過瀏覽器這一關。由于國內域名機構的努力,包括微軟IE、Opera、火狐(Firefox)、Safari、遨游(Maxthon)、360瀏覽器以及世界之窗等瀏覽器均支持中文域名的輸入和識別,不過這并沒有成為默認的標準。
瀏覽器市場新品層出不窮,國內域名機構無法保證每一款新生的瀏覽器都支持中文域名輸入,這也會造成一部分用戶對中文域名產生抵觸。
互聯網發展到現在,西方文化的刻印還非常明顯。要完全實現互聯網的中國化,非簡單的域名改革就可實現。